清遠市道路交通安全隱患專項治理現場會近日在陽山縣召開。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先后前往陽山縣七拱鎮、大崀鎮實地調研國道G107線人行綠道建設和省道S525線改建工作,并在座談會上聽取了陽山縣交通運輸局、大崀鎮政府、七拱鎮政府就開展道路交通安全隱患專項治理工作所作經驗介紹。陽山的相關工作經驗獲得一致肯定和好評。

與會人員實地參觀并聽取經驗介紹。
資料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車輛逐年增加,車流量不斷上升,國道、省道交通壓力逐年增加。近年來,陽山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重要論述,圍繞市委“十大行動方案”、平安建設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部署要求,狠抓國省道安全防護工作,著力解決群眾安全出行問題,為陽山高質量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為深入推進國省道安全防護工作,陽山縣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發展理念,強化組織領導,集中力量推進,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正副組長的專門工作機構,并部署和調研督導國省道安全防護工作,通過國省道交通安全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再提升”,以及道路交通安全“十七條”措施“再落實”,全力補齊國省道道路交通安全的短板、弱項,全力預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
2022年,陽山實現全縣國省道交通事故下降、死亡人數下降、受傷人數下降。
加強部門協作 推進國省道安全提升
為進一步提升國省道安全體系,陽山縣壓緊壓實各鄉鎮、各部門安全生產監管責任,不間斷地開展安全隱患自查自糾,建立臺賬,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邊排查邊整改,并形成工作合力,堅持問題導向,對各種安全隱患開展拉網式大排查,做到不留盲區、不留死角,切實把風險有效防控在事前,隱患根治在一線。
陽山還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為抓手,全力推進國省道安全提升工程,以S250線過境公路為示范點,探索建立了國省道車流高峰預警工作機制,有效提升轄區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應意處置效能,以G107線陽山七拱段為試點,建設了國省道機非分離綠道,破解了機非混行難題;并在轄區貨車通行流量較大的路口,施劃了“右轉危險區”,有效提升了道路安全系數。

增設綠道,實現“機非分離”,讓交通出行更安全。
G107線七拱鎮路段原來是混合路面,車流量較多,機動車、非機動車混合通行,存在較大的交通事故隱患。為此,陽山根據實際情況,建設劃分非機動車道,對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實行分道行駛。
陽山在G107國道七拱鎮沿線鋪設了25公里的路側人行綠道,涉及隔坑村、新圩村、西連村、巖口村、塘坪村、和平村等6個行政村、100多個自然村,惠及5萬多群眾平安出行。“機非分離”,讓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和行人自行其道,既優化道路交通,又減少事故發生。群眾自覺參與,養成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的良好習慣。
陽山還投入300多萬元對省道S250線公路安全設施進行全面提升,累計翻新標線34公里,增設線性誘導標6座、柱帽式輪廓標1000多個,完成防撞墻黃黑反光漆500米、震蕩式分道標線2000米、橫向減速標線18道、縱向減速標線2300米、太陽能路燈安裝50套、黃閃燈12個、清理遮擋視線里程34公里,清通塌方排水溝13處,清理遮擋視線里程34公里、路肩雜草10公里,路面刻紋140米,彎道路肩硬底化4處。增設水馬軟隔離措施、太陽能仿真警車警示設備1套,太陽能立桿式爆閃燈5個,較大交通事故警示牌2塊。

裁彎取直拓寬彎道,讓行車更加安全。
同時,在全縣相關道路設置車速警示和彎道會車智能預警系統,在急彎或急彎陡坡路段,將道路信息簡單快捷地傳送給駕駛員,減少駕駛員自我判斷下的失誤,避免盲目彎道超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因地制宜選用技術方案 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省道S525線大崀段通過實施裁彎取直工程措施,交通安全隱患得到有效整治。
據了解,為推動項目實施建設,大崀鎮發揮黨支部引領和黨員示范帶動作用,干部帶頭進村入戶,充分發動老黨員、鄉賢、致富帶頭人在村中威望進行廣泛宣傳,多渠道宣傳實施建設項目的好處,響應“青苗不補、讓地不補、人工不補、拆舊不補”的“四不補”工作措施,使村民從最初的不理解向最終的理解支持轉變,掀起了建設高潮。
2022年,該路段投入義務工300多人次,挖掘機30臺次,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設順利進行。通過工程整治,有效解決彎道行車的視距不良的問題,提高了行車安全,減少了交通事故。
在此過程中,該鎮樹立了“花少錢辦大事”理念,以鄉鎮、行政村為單元,廣泛發動群眾,使群眾思想觀念從“事不關我”“要我幫”到“事事關我”“我要幫”轉變,并無償讓地,破解用地難問題。
而通過以S525線大崀中段整治為試點,陽山以點帶面,輻射全縣,破解制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建設用地難的瓶頸,使公路出行條件由“走得通”向“走得快”“走得安”轉變,沿線群眾反映良好,人民群眾對交通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會議對陽山實施“機非分離”、進一步優化交通,因地制宜選用技術方案,實現公路安全設施全面提升,道路安全系數得到有效提升等做法給予了肯定,認為陽山通過實現“花小錢辦大事”、“小改造實現大安全”、群眾自愿參與道路建設并實現共建共享共管等做法為全市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鑒。
記者:段燦
通訊員:鄧曉慧
編輯:林偉杰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移動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