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百姓安,加強和完善鄉村治理,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黎埠鎮堅持黨建引領,緊扣破解鄉村治理難題,圍繞“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治理手段,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力打造鄉村治理2.0版本,及時總結各示范村典型經驗和做法,推廣一批值得看、能借鑒、可推廣的樣板,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著力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助推“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黎埠鎮保平村、大龍村、鳳山村、均安村、六古村、南村村、升平村、燕巖村等8個村入選2023年度“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黎埠鎮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完善健全黨組織領導機制,強化村“兩委”班子服務理念,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為民服務效能,集合村民小組長、外出鄉賢等力量,形成強大合力,為推動“百千萬工程”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同時,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頭雁”引領,把“村黨組織+村民小組(自然村)黨支部+黨小組”三級黨建網格建設與“網格化+信息化”“網格員+信息員”社會基層治理體系相結合,形成了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小事不出村,大事鎮里談”的治理新格局,有效激活了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使村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刷新。
為激發村民小組長干事創業熱情,黎埠鎮統籌兼顧,賦能強基,大力推進“聚千組強百村”賦能“百千萬工程”行動,圍繞推動“百千萬工程”,聚焦加強基層黨建、提升農村基礎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綠化美化等方面,開展村民小組長能力提升專題活動,組織村民小組長參加視頻培訓3場次,開展現場教學1場次,共培訓1250人次,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帶動作用,調動村民小組組長積極性,通過帶領群眾開展逢“9”出發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綠化等工作,賦能“百千萬工程”工作落細落實。
黎埠鎮探索推動“村事村解決,民事民商量”的鄉村治理模式,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一是深化自治。深化源頭治理,加強“一約四會”(即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組織建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議事協商機制,營造村民廣泛參與的氛圍。
二是加強法治。加大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培養和選拔“法律明白人”,發揮“一村(居)一警”“一村一法律顧問”等普法宣傳作用,增強村民法治意識,不斷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是提升德治。緊貼新時代脈搏,深入挖掘鄉村治理中的道德力量,高標準建設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陣地,倡導文明新風尚,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對道德規范進行細化、實化和具體化。
今年以來,黎埠鎮大龍村網格一作為探索推動三治融合的示范試點,通過“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搭建村民自治平臺,探索基層自治新模式,打造覆蓋廣泛、集約高效的黨群陣地,在突出黨建引領,拓寬鄉村治理路徑,深入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7月,黎埠鎮大龍村網格一被評為2023年度清遠市“示范網格”。

黎埠鎮整合“粵平安”綜合網格調度中心、視頻監控平臺、三防預警系統、應急消防系統等平臺,建立集信息發布、民意反饋、人員調度等功能為一體的信息化、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提高鄉村治理效率。依靠“雪亮工程+無人機”打造空地一體化監控管理網絡。通過“雪亮工程+無人機”社會面監控管理模式,解決日常網格巡查中網格面積大、分布范圍廣、死角區域無法到達的問題,實現了森林防滅火、河道及水庫監控、交通監控、違法監控等重點場景的視屏監控,全面提升鄉村治理信息化、數字化能力。
目前在各村(居)共計建有監控攝像頭約800余個,基本覆蓋全鎮重點區域和重點場所,在派出所調查處理警情、各村居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力震懾潛在的違法犯罪行為。其中黎埠鎮鳳山村利用三防預警系統收集天氣大數據和氣象、海洋、水文部門發布的預報預警信息和防范指引,依靠“雪亮工程+無人機”對轄區地質災害易發點進行常態化巡查,以新時代新技術提高防災避險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2017年至今沒有發生過責任災害事故,榮獲2021年度“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稱號。

筆記本、簽字筆、洗潔精、醬油……在黎埠鎮大龍村積分兌換點貨架上,擺放著各類積分兌換物品。黎埠鎮堅持以黨建引領為主線、以為民服務為根本,在全鎮范圍內推行鄉村治理“網格積分制”管理,通過積分兌換激勵、動員黨員、熱心群眾共同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綠化等工作中,讓群眾由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村莊治理,進一步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自實行網格積分兌換以來,黎埠鎮網格員、信息員解決矛盾糾紛65宗,開展助殘、助困、助老活動24場,消除安全隱患1500多個。
下一步,黎埠鎮將繼續深化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治理2.0版本創新實踐,積極探索適應本地實際的新路徑、新模式,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鄉村治理新成果,不斷增強村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移動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