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影響預測與評價結論 (一)對植物的影響分析結論 項目建成后,對植被的影響主要是礦山運營期植被清理,產生的粉塵、揚塵等對周邊植被的影響。礦山開采中產生的粉塵主要來自表土剝離和挖采礦石粉塵、廢土石堆場揚塵、鉆孔揚塵、道路運輸揚塵、爆破粉塵、爆破煙氣、運輸車輛尾氣以及設備廢氣等產生的揚塵,對項目區產生的粉塵采取噴淋灑水措施后,無組織排放粉塵量較少,對周邊植被影響較小。對運輸道路進行不定時灑水,硬化路面,保證道路表層粉塵的含水率,減小車輛運行產生的揚塵。因此,運行期,礦山開采對陸生植被的影響較小。另外,員工在礦區范圍外活動,也將對周邊植被造成破壞,故在需要嚴格制定相關制度,嚴禁員工到礦區范圍外破壞植被。 根據現場調查,項目占地范圍內沒有發現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古樹名木,均為常見種,多成零散分布,蓋度不高,生態服務功能一般。采礦結束后,建設單位將會對礦山占地進行土地復墾和植被修復,恢復其開采前的土地使用功能,可以有效降低開采對植被的影響,不會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和生態功能的損害。 (二)對動物影響預測與評價結論 項目建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是噪聲和揚塵,對區域野生動物數量由于爆破驚嚇而下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境質量,引起部分動物的近距離遷移,使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礦區的建設使得礦區內的動物數量有所減少,但是動物本身的遷徙能力較強,能在附近區域找到相似生境,礦區的開采對動物的棲息、覓食影響不大,不影響其生存,不會造成動物物種的滅絕。故項目的建設對動物的影響較小。 (三)對土地利用格局的影響分析結論 ①土地利用數量影響分析 項目占地面積166517m2,項目開采主要擾動部分灌木和雜草叢的面積,開采過程擾動的灌木和雜草叢的面積在工程建設結束復墾后可得到一定程度恢復。 ②土地利用結構影響分析 工程建設后工礦用地面積將明顯增加,與之對應的是項目區的林地和灌草叢面積的減少。 本項目采礦區占地將造成植被破壞、土地利用性質的永久性改變,生態系統受到一定影響。項目建設壓占土地,主要是使這些土地失去原有的生物生產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會對局部的土地利用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通過對礦區周邊植被的調查可知,評價區主要植被為林地和灌草叢,生態服務功能一般。工程開采完后,對礦區進行土地復墾和植被修復,礦山開采對礦區的土地利用結構影響不大。 (四)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分析結論 項目總占地面積為166517m2,植被狀況一般,項目采礦區占地現狀類型為林業用地,占用的林地屬于一般灌木林,不屬于生態公益林、人工商品林和經濟林,林地占用面積為95864平方米,不占用基本農田,沒有發現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野生植物。礦山的開采將會使得礦區范圍內的植被數量和種類有所減少,但礦區內植被在項目所在區域為常見種,故礦區內植被的數量和種類的變化,不會造成項目所在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礦山開采結束后,需要對礦山占地進行土地復墾和植被修復。植被修復所用植被應該選取礦區周邊的植被物種,還應該注重草木兼種,先種植草本固土,再栽培區域內廣泛分布的灌叢和喬木,同時注意外來物種的入侵,保證礦區植被修復后的生物多樣性,以維護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五)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分析結論 礦山開發中采礦擾動地表,改變土地的原有使用功能;礦山開采過程中各種機械設備、運輸車輛排放廢油等對土壤的污染破壞以及各種機械設備、車輛對地面的碾壓,人員踩踏造成土壤板結,降低土壤生產能力;開采、裝載、運輸過程中產生揚塵,將沉降在區域土壤表面和植被表面,會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影響植物生長。采礦結束后,將進行土地平整和恢復,種植林木,該影響是可逆的,隨著植被的恢復,土壤結構和功能將漸漸恢復其使用功能。 (九)對區域生態系統結構、生態服務功能影響分析結論 項目礦區道路、采礦區等工程的占地和阻隔引起局部區域動物布局發生變化,影響動物的連續分布,對動物物種的活動區域、遷移途徑、棲息區域、覓食范圍產生一定限制。但由于基建期項目礦山用地面積不大,且動物本身的遷徙能力較強,能在附近區域找到相似生境,礦區的開采對動物的棲息、覓食影響不大,不影響其生存,不會造成動物物種的滅絕。故可以認為項目占地所引起的動物數量變化對物種的影響較小。 由于露天開采將大面積的破壞地表植被,必將對當地動物的生存與繁衍產生不利影響,使其群落組成和數量發生變化,影響礦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經過采區水保措施后,減少了水土流失,使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由于項目開采會導致評價范圍部分區域生態惡化,項目建成后將采取一定生態恢復措施,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演進。項目對區域生態系統結構、生態服務功能影響不大。 二、水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項目道路噴灑水、表土剝離和挖采礦石噴灑水、潛孔鉆用水、堆場噴灑水等用水自然蒸發,車輛沖洗循環使用,不排放;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中的旱作標準,通過管道抽至附近林地,用于林地灌溉,不排放;項目礦區淋溶水(包括初期雨水)經沉砂池1#、沉砂池2#和沉砂池3#沉淀處理后抽至高位水池回用于生產,多余的礦區淋溶水經沉砂池溢流進入山溝1和山溝2,其中沉砂池2#通過截排水溝流入沉砂池1#后流入山溝1,沉砂池3#流入山溝2,山溝1和山溝2流入大塘磅水,經大塘磅水匯入連江。對周邊地表水環境影響較小。 三、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項目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包括表土剝離和挖采礦石粉塵、廢土石堆場揚塵、鉆孔揚塵、道路運輸揚塵、爆破粉塵、爆破煙氣、運輸車輛尾氣以及設備廢氣。 (1)表土剝離和挖采礦石粉塵。配套建設自動噴淋設備,在開挖的時候采取灑水降塵處理措施,抑塵效率約為50%。 (2)鉆孔揚塵。項目采用中深孔多排微差爆破,濕式鉆孔。在鉆孔過程中通過潛孔鉆釬桿的中心孔,連續將壓力水送入鉆孔底部,捕獲和攜帶礦塵排出孔外。 (3)爆破粉塵。采用水封爆破手段,粉塵吸收量最高達63%,預計爆破過程中粉塵排放量約0.2285t/a(8.7kg/h)。 (4)爆破煙氣。礦山采用乳化炸藥爆破,主要成分為硝酸銨,爆破過程會產生廢氣,預計爆破煙氣中CO產生量為43.43kg/h、NOx產生量為100kg/h。 (5)廢土石堆場揚塵。擬在堆場周圍進行圍擋,并對堆場覆蓋防風抑塵網和灑水抑塵,揚塵量減少50%,預計堆場堆放揚塵排放量為0.43t/a,排放速率為0.049kg/h。 (6)道路運輸揚塵。建設單位對運輸道路進行硬化,運輸道路一定間距內設置定點自動噴淋裝置,降塵效率取50%,估算汽車行駛揚塵排放量0.464t/a,排放速率為0.21g/h。 由于項目評價范圍內無一類區,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結果如下: (1)根據《清遠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18年)陽山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臭氧、一氧化碳各指標均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項目周邊區域為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區; (2)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短期濃度貢獻值的最大濃度占標率≤100%; (3)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濃度貢獻值的最大濃度占標率≤30%; (4)項目環境影響符合環境功能區劃。 因此,本項目建成后,大氣環境影響可接受。 四、聲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營運期噪聲主要來源于爆破產生的噪聲。預測結果表明,爆破時在300m范圍內噪聲超過2類標準限值;300m范圍外噪聲符合2類標準限值。項目最近敏感點落馬寮村距離項目采礦區約445m,超過300m。由于項目爆破間隔時間較長,且爆破作業時間較短,礦區與周邊敏感點均隔著山體,只要合理安排爆破的時間和爆破的強度,爆破的噪聲對敏感點居民的正常生活影響不大。 五、固體廢物影響評價結論 本項目的固體廢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生活垃圾經收集后由環衛部門清運。 (2)剝離表土和廢石堆放于廢土石堆場,不排放,用于礦區復墾。 (3)沉砂池淤泥全部堆放于廢土石堆場,不排放。 (4)設備維修過期程中產生的廢機油屬于《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年)中的危險廢物,類別為HW08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廢物代碼為900-214-08,廠內不設置臨時暫存場所,由維修單位進行回收(維修單位需委托危廢資質單位對廢含油抹布進行處理)。 (5)設備維修時產生的廢含油抹布屬于《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年)中的危險廢物,類別為HW49其他廢物,廢物代碼為900-041-49,廠內不設置臨時暫存場所,由維修單位進行回收(維修單位需委托危廢資質單位對廢含油抹布進行處理)。 經上述處理辦法處置后,該項目產生的固體廢物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