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降水持續減少、庫塘蓄水不足等影響,自去年10月以來,我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老天爺“不給力”,記者走訪七拱、太平兩鄉鎮看到,政府部門積極引導村民開展中小河流整治、農田灌溉工程等水利項目建設,確保春季農業生產順利開展。
與傳統的靠水吃飯不一樣,陽山金穗華晨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種植方式根據天氣變化,直接采用了旱直播,既不靠天吃飯,又可節約用水,產量還不低。
春耕春管
田間地頭處處是忙碌身影
近日,記者走進太平鎮沙陂村,眼下正值春耕時節,農民們忙著插秧苗。田里的拖拉機、耕牛和忙碌的人群,增添了春的氣息。

▲太平鎮沙陂村水源充足,春季農業生產順利開展。陳章海 攝
“我今年耕種了5畝水稻,你看,這些是我前兩天才插的秧苗,水源充足,現在的長勢非常好!”沙陂村已有種植水稻幾十年經驗的伍伯指著眼前的一片秧苗說,“眼下正是春耕的關鍵時期,受干旱少雨天氣的影響,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都受到影響,我們這邊水資源充足,不擔心農業生產灌溉問題。”
如何根據省生態發展區的定位來發展現代農業,筑牢生態屏障?在七拱、太平等田間地頭,記者看到施多少肥、澆多少水,已經不是依靠傳統經驗就可完成,“現在種地更科學、更智能,跟傳統農業就是不一樣。”
太平鎮大城田心村示范基地通過“稻-稻-署”或“稻-稻-菜”三造輪作的有機種植模式為產業基礎,以綠色生態零添加的現代化精深加工工藝,融合農機社會化生產服務、農產品品牌營銷和農業電子商務等建設與運營,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發展。
“去年9月以來,少雨干旱天氣持續,我們靈活轉變生產模式,現先種植抗旱農作物玉米60多畝。”該基地有關負責人介紹,基地還通過“企業+集體+農戶”等模式,聯結大城村農戶20戶32人,發展種植優質絲苗米300多畝,現設有9個旱地大棚育秧。“前幾天我縣持續降雨,較好緩解旱情,我們現在充分利用有利天氣開展春耕生產。”
農機上陣
高效率助力春耕春管
在太平鎮大城田心村,則是另一番春耕現象。四五名村民在旱地上種玉米,他們拿起農用手提式播種機器,直接將種子注入土壤中。“每天每人持一臺機器可播種六七畝,我們來這干活幾天了,60多畝的播種面積很快就能完成了。”務工的村民邊忙播種邊說。

▲太平鎮田心村種植抗旱農作物玉米。清遠日報特約通訊員張麗思 攝
農機上陣,也是需要有許可證的。
“別看它小,作用可真大,它是從事農機作業的‘綠色通行證’。有了它,開車也放心了,這是技術的象征。”參與太平鎮“農機上崗證”培訓班的一名技術人員開心地說道。春耕備耕正當時,近日太平鎮舉辦第一期“農機上崗證”培訓班,經培訓考核,23名參加培訓人員拿到“上崗證”,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型職業農民。
為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太平鎮等鄉鎮還著力抓好宣傳培訓指導,科技服務助春耕。該鎮圍繞全鎮主導產業和白色污染治理、化肥農藥減量控害、農作物春管等方面開展宣傳和技術培訓,采取進村入戶宣傳、現場培訓等多種形式,對全鎮開展春管技術和春播備耕進行培訓。同時,指導農戶科學選擇農資,備好備足種子肥料等,為春播備耕打好基礎。
科學種植
農業生產不靠天吃飯
受到降水持續減少、庫塘蓄水不足等影響,自去年10月以來,我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至今年初,清遠市陽山以南出現重度氣象干旱至特旱,連陽地區出現中度至重度氣象干旱已影響到春耕生產。為助力緩解春耕用水壓力,陽山縣科學謀劃,積極開展中小河流整治、農田灌溉工程等水利項目建設,確保春季農業生產順利開展。

▲七拱鎮積極開展中小河流整治、農田灌溉工程等水利項目建設。通訊員供圖
作為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陣地——陽山金穗華晨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創新水稻種植方式,采用旱地直播,將不用育苗、插秧的水稻像小麥一樣直接播種到大田里。淺旋松土,種子下地,覆蓋薄土,這些工序一臺全自動“旱直播”機全部完成。不僅省工、省時、省力,而且節水增效,每畝比傳統水稻種植節水50%左右。
種糧不僅要算產、更要算經濟賬。與傳統水稻種植相比,旱地直播每畝可以節省一半的水,三分之一的人工,三分之一的用肥量,每畝可減少投入2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旱地直播新技術,使水稻的種植不再僅限于只有水源充足的地方才可以種植。水稻旱地直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今年春耕我們種植了1600多畝水稻,一半采用了旱直播的種植方式。”該公司董事長鄢明介紹說,陽山作為山區農業大縣,部分鄉鎮缺水情況嚴重,旱直播種植方式一旦試種植成功,可以在陽山大地大面積推廣,其種植方式會帶來生產方式的轉變。
采 寫 | 林良田 張麗思 毛妮雅
編輯 | 元青
校 對 | 喵果果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移動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