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之年,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忠誠擁護“兩個確立”,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十大行動方案”和縣委“1+123”工作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總體經濟穩中有進。陽山縣行政區域土地面積3329.5平方公里,2021年實現生產總值139.06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1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26.32億元,增長35.3%;第三產業增加值65.56億元,增長5.4%,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33.9︰18.9︰47.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7836元,增長9.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1億元,增長20.1%,其中稅收收入2.59億元,增長4.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6.71億元,下降3.7%,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99.5,比上年下降0.5%。
社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3.31%。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全面完成省、市、縣十件民生實事。全面落實民生兜底政策,按照省級標準提高城鄉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孤兒供養和困難(重癥)殘疾人補貼。落實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政策。城鎮新增就業122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5%;農村富余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4294人。舉辦招聘會34場,提供就業崗位1.2萬多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74.5萬元。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民生工程,參加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685人次。
鄉村振興繼續走在前列。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獲得2020年度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2021年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驗收粵北片區第一名。累計創建市級美麗鄉村1572條,占20戶以上自然村的89%。2077條自然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累計完成農房風貌管控提升4500多戶,兌現獎補資金8000多萬元。
二、農 業
農林牧漁業穩定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4.72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農業產值41.14億元,增長2.5%;林業產值6.17億元,下降22.1%;牧業產值25.55億元,增長2.8%;漁業產值0.77億元,增長5.0%;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1.09億元,增長14.1%。
種植業生產情況: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4.8萬畝,同比增長1.6%;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27萬畝,增長0.2%,總產量10.13萬噸,增長4.9%;利用撂荒耕地種植花生,全年播種面積9.83萬畝,比上年增加5640畝,增長6.1%,產量2萬噸,增長6.8%;蔬菜、瓜果生長情況保持穩定增長,全年蔬菜及食用菌面積53.82萬畝,增長2.4%;產量70.11萬噸,增長7.2%。
畜牧業生產情況。2021年生豬產能逐步恢復,牛、羊、家禽、禽蛋穩定增長。生豬出欄50.8萬頭,同比增長0.8%,存欄24.5萬頭,增長16.5%;家禽養殖效益較好,養殖戶補欄意愿增強,全年活家禽出欄1385.13萬只,增長6%,禽肉產量1.97萬噸,增長5.1%,禽蛋產量2402噸,增長22.7%。
農業生產條件情況。農村用電量16701萬千瓦時,比上年減少13568萬千瓦時;農用柴油使用量4757噸,同比下降1.8%;化肥施用量(折純)1.81萬噸,比上年減少1.9%。
生態農業發展壯大。陽山縣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驗收,陽山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建成。七拱鎮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新增省級“菜籃子”基地3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個,累計建成4個省級“菜籃子”基地、9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新增農業經營主體97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家、示范合作社12家,累計建成農業經營主體1762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8家、示范合作社61家,成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大幅增長。2021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1.84億元,同比增長3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92億元,增長15.1%。全年2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0.72億元,增長27.2%,其中輕工業產值5.42億元,增長61.8%;重工業產值15.3億元,增長18.2%;非公有工業產值18.5億元,增長3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3億元,增長0.3%。
建筑業穩步發展。2021年全縣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5億元,同比增長28.9%,2021年共有資質內建筑業企業5家,全年完成產值3.6億元,同比增長32.4%;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0.04萬平方米,增長28.2%。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29.5%,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主要是靠廣連高速項目投資的拉動,該項目拉動投資總額增長19.4個百分點。分行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6.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5.4%。房地產投資額下降21.5%。
房地產業進入低迷期。2021年陽山縣入庫統計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有24家,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9.02萬平方米,下降22.9%,其中住宅面積15.9萬平方米,下降30%;商品房銷售額9.92億元,下降26.6%,其中住宅銷售額8.41億元,下降30.9%。
五、貿易、旅游業和金融業
消費品市場恢復態勢良好。202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9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1.58億元,增長49.7%;限額以下零售額31.7億元,增長11.9%。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7.27億元,增長16.5%。全年外貿出口額0.66億元,增長30.6%;實際利用外資0.58億元,下降18.3%。
生態旅游平穩發展。神峰關旅游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旅游景區。陽山縣“天南峽谷?康養吾鄉”精品線路入選“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大崀鎮被認定為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秤架鄉被評為省旅游風情小鎮,秤架鄉秤架村被評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完成南粵古驛道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項目。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旅游市場回暖升溫,全年接待游客77.83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5.05億元。
金融信貸穩健運行。2021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57.21億元(本外幣口徑,下同),同比增長2.1%。其中,住戶存款余額達133.44億元,增長10.7%,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8.2億元,下降24.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11.92億元,同比增長13.3%,住戶貸款60.89億元,增長11.5%,其中短期貸款余額3.88億元,增長73.2%。中長期貸款57億元,增長8.8%。
六、教育、文化體育、衛生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2021年,全縣小學招生6322人,在校生36121人,畢業生4621人,小學專任教師2072人。普通中學招生6275人,其中高中招生1772人;普通中學在校生18631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058人;普通中學畢業生5355人,其中高中畢業生1414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472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99.59%和98.44%。
文化體育事業平穩發展。全縣擁有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影劇院、融媒體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各1個。圖書館藏書15.07萬冊。博物館收藏文物613件(套),其中國家珍貴文物289件(套)。2021年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響以及體育館進行全面修繕中,全年未舉辦各類運動會,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15.6萬人次。全年放映電影8895場,觀看人數達6.83萬人次。
衛生事業扎實推進。2021年全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483175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39490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443685人。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數1987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852張;全縣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為98.63%;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29‰;嬰兒死亡率3.46‰。
七、人口與人民生活
總人口小幅增長。2021年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57.9萬人,比上年增長539人,其中城鎮人口15.32萬人,農村人口42.59萬人(戶籍口徑)。人口出生率11.96‰, 比上年下降2.37個千分點;死亡率6.14‰,比上年下降0.2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5.82‰,比上年下降2.08個千分點。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8元,同比增長8.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90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9元,增長9.5%,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個百分點。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加強。2021年有271007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其中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1417人(含離退休人員16998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9590人。22504人參加工傷保險,14685人參加失業保險,483175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3289參加生育保險。全年列入低保對象6079戶10894人(其中城鎮144戶212人,農村5935戶10682人),共發放低保救濟金7040萬元。全縣共有特困戶2394人,其中敬老院供養的151人,分散供養的2243人。年末擁有社會福利院1個,床位204張,收養103人,敬老院13個,床位317張,收養人數155人。
注:1.本公報數為2021年度初步統計數(農林牧漁業產值等數據為年報數),待市統計部門發布了2021年統計公報后,縣級才能對外公布。
2.從2011年起,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由500萬元調整為20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計起點由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增速為可比口徑。
3.公報中的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農業總產值絕對數均按當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其他指標的增長速度為名義增長速度。
4.各項指標均使用相同口徑數據進行對比。
5.文中部分數據來源于縣直相關部門,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來源縣自然資源局,“接待游客”數據來源于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來源于縣公安局。
掃碼關注官方公眾號
移動門戶